【作者简介】
覃匡宇,男,十大网赌博正规信誉网址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九三学社桂电支社主委,政协灵川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模型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引擎。作为高校的老师,我们肩负着引领校园信息化转型的重任,需深刻理解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以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以下结合大模型技术发展现状,探讨AI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实践路径与未来方向。
一、AI+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核心应用
1. 智能教学辅助工具重塑课堂形态
大语言模型(LLM)的突破性进展,为教学场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AI助教系统能基于教师课件自动生成教学视频,并结合学情数据实现精准化作业匹配;AI答疑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人一案”的学习建议,解决传统课堂中个性化辅导资源不足的问题。此外,AI技术还能生成互动故事、动画场景等教学素材,显著提升备课效率与课堂趣味性。
2.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体系
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AI系统可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可利用AI分析学生提问质量,引导其形成科学思维路径;智能评测系统则能实时反馈学生知识短板,并推荐针对性练习。此类实践表明,AI技术正推动教育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跨越。
3. 教育资源的普惠化与共享
借助AI技术,优质教育资源得以突破地域限制。例如:通过智能课堂系统,可与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实现跨地域实时互动;虚拟增强技术与数字人系统则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这些案例体现了AI在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地域教育差距中的独特价值。
二、AI+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难题
尽管AI工具已广泛落地,但部分教师仍面临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一些学校购置的智能设备因教师培训不足而闲置。对此,需构建“技术+教学”双轮驱动的培训体系,例如组织教师参与AI工具实操培训,鼓励校企合作开发易用型教学平台。
2. 伦理与数据安全的边界探索
AI技术可能引发学生过度依赖、隐私泄露等风险。例如,“AI+作业”工具若被滥用,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惰性。对此,需制定严格的AI使用规范,并建立数据分级保护机制,确保学生信息的安全性。
3. 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发展
AI的理性逻辑需与教育的育人本质相融合。例如可通过AI的启发式对话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通过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思考技术的人文价值。实践表明,AI教育需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
三、未来方向:构建AI赋能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1. 打造教育专用大模型生态
教育部提出的“生成式教育专用大模型”计划,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联合高校科研力量,开发垂直领域模型,可显著提升学科教学的智能化水平。例如,AI大模型在生涯规划课中可模拟职业场景,为学生提供选科与专业建议。
2. 推动“教、学、评”全链条智能化
未来需构建覆盖教学、学习、评价的闭环系统。例如,智能体育设备可实时监测学生运动数据并生成个性化锻炼方案;AI录播系统则能分析课堂互动质量,辅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此类技术将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终极教育理想。
3. 深化产教融合与国际化合作
AI教育需依托产业界的实践经验与学术界的理论创新。例如,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通过校企合作孵化AI人才项目;国际化的“AI+教育”论坛可为技术交流与标准共建提供平台。高校应借此契机,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以AI为笔,书写教育未来
AI技术的浪潮不可逆转,教育信息化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高校网络中心主任,我们需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既要夯实技术基座(如数据中心建设、算力资源优化),也要坚守教育初心,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唯有如此,方能在“未来已来”的时代中,以AI之力智启教育新程,培养出更多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