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社交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交行为转向了网络化。网络社交已经充斥着我们每一天每一分钟的生活,微信朋友圈的评论、微博热搜的讨论。数字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社交、与朋友交流的方式。先不用说那些抱着ipad长大的新一代们,我们现在谁又不是面对手机屏幕度过每一天的呢?嘴上说着不应沉溺于虚拟世界,但又扔不下手机,从越来越多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抬头和身边人聊天”的社会广告,可以感受到社交网络焦虑症已经成为一件真实的事情了。本来是带给我们更多自由的网络空间,事实上却正在捆绑住我们的生活。
网络社交的“新型”社交焦虑
你发了一条朋友圈,过去了半小时,尽管你每隔2分钟打开一次,新提醒依然是0,你不断回看自己的文案和每一张配图,琢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逐渐变得焦躁不安…
最终,你实在忍受不了了,不得不一键删除了这条你选图、P图,想文案加起来一共花了大半个钟头才编辑好的朋友圈。
或者是,你在打字框中敲敲打打,把敬称,事务,语气,乃至标点符号都修饰了四五遍后,终于鼓起勇气给老师发了你近期的工作进展。
不久后,你看到老师在师门群里发布了通知,却一直没有回复你的私信......
这些情境令人如此窒息,是因为线上沟通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秒回信息、获得关注和认同感有了更高的期待,但这种期待没有办法总是等到满足。
在期待落空时,往往会伴随着对自我的否定与焦虑—是不是我的朋友圈没意思,所以没人点赞?是不是我老板看我做的太差了,所以不想回?
这种线上社交焦虑和线下社交焦虑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无人点赞和已读不回都是他人对我们负面评价的诱发线索。
线上社交焦虑的表现形式
(1)隐私担忧。与面对面交往情境不同,隐私担忧是一种网络社交体验,表现在对网络社交中陌生人的不信任或恐惧,如在博客上发帖时重重顾忌其中是否带有个人信息、害怕曾经的负面信息被陌生人看到而频繁删除Facebook动态等。
(2)交往焦虑。与现实社交焦虑类似,交往焦虑也是线上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体在社交媒体上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恐惧和紧张感,尤其是那些刚认识的人,如在线上群组对话中害怕被他人注意而避免主动发言。
(3)负面评价恐惧。高线上社交焦虑的个体非常害怕所更新的动态遭到负性评价,担心自己所发布的内容会引起争议或者令他人觉得过于天真和愚蠢,害怕因此而成为网络被欺凌者。
如何缓解线上焦虑?
在浏览他人信息时,要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光鲜的表面,不能只通过别人微博、朋友圈等平台上呈现出来的信息来判断对方的状态。这样了解的既不全面也不准确,更会造成个体与比较对象的差距感,进而产生隔阂,加重社交焦虑。可以尝试多与朋友进行主动的沟通和交流,减少线上互动,增加现实中的交流。
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还应当警惕网络成瘾现象。过度的依赖网络社交,如常使用微信、QQ等通讯方法,会一定程度的破坏个体现实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适应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于个体在现实交往中的沟通技巧、沟通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尽量避免沉浸在朋友圈、微博等虚拟的世界里,不要频繁的刷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而应当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如多读书、多健身,提高自己的气质和修养,管理好身材,个体提高对自身的体像满意度,在社交网站使用中,客观的看待他人呈现的积极形象,不至于产生一些羡慕、嫉妒的情绪,进而降低线上社交焦虑,更加通畅地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试着走出去和这大千世界里可爱的人们谈笑风生,试着安装一颗强心脏面对社交中的风风雨雨,试着从自我处获得自我认同,试着接纳自己,赞美自己,欣赏自己。恼人的社交焦虑,也许就在这之间,悄悄地溜走喽!
文字来源:京师大学堂